阅读《李斯列传》,谈谈自己的感受

阅读《李斯列传》,谈谈自己的感受

删除的用户 -
回帖数:19

不少于六百字的哦~

(点击右侧图标下载全文)
回复删除的用户

由《史记·李斯列传》引发的思考

删除的用户 -

由《史记·李斯列传》引发的思考

《李斯列传》开头写了李斯这样一件事:“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从这句话,我们不难看出,这样的一件生活中的琐事,鲜明地反映了李斯的人生观、价值观。他所期望的,便是能够在诸侯纷争的动乱年代中,作“仓中之鼠”,要“善处”。 基于此而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成之后,欲西入秦时向荀卿告辞时说的一段话:“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贫穷。”这句话体现出李斯苦于贫困贪恋富贵的价值取向,这也正为他日后“论腰斩咸阳市”埋下了基础。

李斯青年时只是郡上小官,由于不愿安于现状,便追从当时的儒学大师荀卿去学习“帝王之术”。学成之后,审时度势,考虑到“楚王不中事,而六国皆弱,无可建功者”认识到“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看到“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

可以说,李斯是一个很会把握机遇的人。到了秦国以后,他的仕途之可谓一帆风顺:先是受到重臣吕不韦的赏识,任为郎相。当“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自己面临被炒的危险时,李斯通过自己精妙的辩解与论述,阐明了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的观点,从而赢得了秦王的信任。在李斯的帮助下,秦国历经二十余年,终于统一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后致力帮助始皇“明法度,定律令”,“攘四夷”,焚书坑儒,禁锢民众思想,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秦国的统治地位。从这一切可以看出,李斯确实有安邦定国的雄才大略。他身上的一切特质,都是一名优秀的政治家资本。

但是,正是由于他内心深处对名利和权势过度的渴望,是他考虑所有的事情时只能够想到“我做了这事还能不能当官”,从而不分是非地去做出看似符合自己利益的事情。当李斯在家中设下酒宴,文武百官都前去给李斯敬酒祝贺,门前的车马数以千计,李斯却发出了“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大盛’。”的慨叹。这声叹息,从一定程度上也表现了李斯认为自己曾是一个庶民,如今却在高台之上玩弄权术心里的不安;同时更是预言了他命运下坡路的开始。

秦始皇死后,赵高希望篡权,立胡亥为二世皇帝,李斯身为一国之相,出于对国家的忠诚,以“安得亡国之言!此非人臣所当议也!”这一决绝的表态坚定反对。然而,在赵高“盖闻圣人迁徙无常”的哄骗与威胁下,李斯走错了致命的一步。他当时也已意识到赵高的阴谋已经无法凭个人力量来消除了,并且,由于秦始皇的暴政,全国范围内已经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暴动。内外交困形势的围攻下,是他最终不得不做出妥协的决定的重要原因。一句“嗟乎!独遭乱世,既以不能死,安托命哉!”更深地表现了老臣内心的矛盾与痛苦,也暗示了他悲惨的结局。

于是,在赵高和李斯共同的“努力”下,二世皇帝胡亥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而这位皇帝给国家所带来的,却是抛出“夫人生居世间也,譬犹骋六骥过决隙也。吾既已临天下矣,欲悉耳目之所好,穷心志之所乐,以安宗庙而乐万姓,长有天下,终吾年寿,其道可乎?”的荒谬怪论。并且为了使天下人能够害怕和顺从自己,连对自己的兄弟姐妹也不放过,“杀大臣蒙毅等,公子十二人僇死咸阳市,十公主矺死于杜,财物入于县官,相连坐者不可胜数。”,可见其残酷的冷血性情。李斯把这一切看在眼里,藏在心里。面对赵高与二世皇帝越来越大的权势,他已意识到赵高有把自己处掉的想法。为了保住官位和性命,他上书二世皇帝,向他论证“享天伦之乐”的合理性,劝其享乐。这表面上看是在欺骗皇上,使皇上更加昏庸。实际上,此时的李斯已完完全全沦为赵高利用的工具。李斯写的这些话,实际上也是在欺骗自己,想让自己觉得做出了那么多昧于良心的事后心里还能觉得好受一点,试图说服自己去接受“全新”的理念。

李斯一再的纵容,终于是赵高变的肆无忌惮,并最终决定铲除李斯这个“钉子”。绝望了的李斯,终于意识到了自己行为的严重后果,力挽狂澜,试图扭转危局。今反者已有天下之半矣,而心尚未寤也⑦,而以赵高为佐,吾必见寇至咸阳,麇鹿游于朝也。”一句明确表现了李斯希望皇帝立即铲除国贼,平定天下。然而,他再也没有发言的机会了。他被打入大牢,而丧尽天良的赵高连一个写信的机会都不愿意给他。最后,。“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⑥:‘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深切表现了他对自己一生所作所为的悔恨,但是一切就都晚了。

纵观李斯一生,以秦始皇驾崩为其人生的转折点。由得意而至于终酿大祸,其悲剧性性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一性格又是他的处世哲学的直接产物,说到底,就是“仓中鼠”哲学的悲剧。因此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李斯一生的悲剧或喜剧都是自己亲手导演的。

李斯和他那个时代已成了永远的过去。但历史如镜。从他“仓中鼠”的处事哲学中,我们也应该明白,人活在世上,名誉和地位固然很重要。但是,如果你只是一味地委曲求全来苟且偷生的话,一样不会有好的下场。也就是说,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有自己的原则和准线。

 

 

 

回复删除的用户

回复: 阅读《李斯列传》,谈谈自己的感受

删除的用户 -

我看李斯

高二(6)魏雨琦

虽然手翻《史记》,品读着《李斯列传》,但总感觉自己读的是一个现代男人北漂的经历。因为李斯给我一种跳脱出时代的感觉,在那样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有足够的创新意识,能够不断的前瞻后顾,由此而同嬴政一起开辟了秦的先河。

没错,创新眼光是我用来形容李斯的首要词汇。长了这么大,听了这么多古代的故事,几乎每每都看见一个又一个朝代葬送在了盲目听从祖宗遗训、照搬古代制法上。然而,那个时代的李斯却让我眼前一亮,他在面对逐客卿的问题上能够从嬴政的饮食起居等物质享受入手,挽救了自己的仕途;而在面对模仿古代制度封侯的问题上,能够清晰而又准确的把握到一味照搬古代制度的愚昧和弊端,从而上谏,提醒秦王统一天下。虽然,这在某种程度上封闭了当时的思想渠道,但是,站在宏观的历史观上看问题,还是利大于弊的。

李斯的第二个特征是实用。这一点从开头他对荀子所说的那段奉君论就可以看出来,而之后焚书坑儒时又特地补充有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用书不许烧时,亦可看出来李斯的实用观。

的确,在那个时代生存,讲求实用是必要的。唯有此才能保全生命来实现更大的价值。然而,我认为,在李斯心中,对嬴政的忠诚是胜于物质实用的。就如后来二世子掌权时明明李斯可以通过对二世子的放诞行径置之不理,对赵高阿谀奉承来保全自己,然而,他没有这样做,他选择了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上书劝谏胡亥,直言不讳,那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有义务帮嬴政守住两个人曾经共同打下的江山,而这也恰恰成为了最后葬送他性命的原因。这就是李斯,从不一开始就对自己的君主抛头颅洒热血,就如他抛弃了楚王,李斯只对自己认同赞赏的人尽忠,而这种忠诚,自一开始,便无法结束……

回复删除的用户

回复: 阅读《李斯列传》,谈谈自己的感受

删除的用户 -

    通过阅读《李斯列传》,我对李斯有了一个比较初步的了解,说实话,我并不欣赏这个人。

       再谈主观看法之前,我必须客观地承认,李斯对秦朝的确是做出了不小的贡献的。秦国统一天下的政策,大多出自李斯之手:车同轨,书同文,推行郡县制,打击持不同政见者,当然也包括臭名昭著的焚书坑儒。但无论无何,我不得不说,李斯是一个胸有大志,比较有长远眼光的人。但是他最终输了,我想他不是输给了命运,而是输给了自己,输给了自己的贪得无厌。

       李斯,实在是太贪婪。他的确是一片忠心为皇上,但一切的前提是不能打破自己的富贵梦。当年,李斯还只是一个上蔡小吏时,他看到厕所中的老鼠,肮脏恐慌,见人就逃。而粮仓里的老鼠,吃着大米,肥硕光鲜,见人来了也不害怕,便大有感慨,说:看来人生就像老鼠,地位决定一切,自己得抓紧奋斗,不能做厕所里的老鼠,要做就做粮仓里的老鼠。正是靠着这种对地位财富的向往,他最终登上了宰相的位置。

       但是,老鼠终究是老鼠,沉浸在富贵乡里便已经很知足。当李斯终于成为了人上人,他想的不是怎样才能使国家富强,也不是如何做一番垂留青史的大事业,而是如何保住自己的性命和财富。从此,那个上蔡小吏的思维完全支配了这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的头脑,他关心的是自己,而不是国家的安危。赵高一威胁,他就胆怯。看起来他是向赵高妥协,其实是帝国丞相向上蔡小吏妥协。如果他拼死一争又会怎样呢?几十年的丞相,应该有足够支配的资源,他要维护秦始皇的遗志,总归能够找到办法。假使胡亥、赵高坚持胡来,他横竖不过一死,堂堂帝国的丞相,为制止一场篡权阴谋而死,这将是怎样的青史风流呢?
      临死之前,李斯忽然又想起上蔡,想起上蔡时期的平淡生活。面对死亡,带着小狗追逐野兔的情景,突然变得那么幸福。或许此时,他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吧,可是一切都晚矣。

      我仿佛看到,粮仓中一只肥硕的老鼠因太过贪恋自己富贵舒适的生活而不懂得居安思危,终被人除去······

  

   

回复删除的用户

回复: 阅读《李斯列传》,谈谈自己的感受

删除的用户 -

我认为李斯这个人不能单纯的说他是好人还是坏人,说他好,他推行郡县制,为秦朝解决了困扰周王朝数百年的诸侯分封制的弊端:说他不好,他立秦二世、焚书坑儒、禁锢人们的思想、严刑峻法。

李斯是极有政治远见、聪明睿智的人,他的大部分主张多为后世沿用。暂且不说沿用两千多年的郡县制,就说焚书坑儒、实行思想专制这件事,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朝“存天理,灭人欲”无疑不是在贯彻他的思想,只不过是后世的统治者们更聪明,懂得为思想专制披上一层温情的外衣。再说他劝谏秦始皇不要驱逐他国门客一事,虽然绝大部分都出于李斯对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他的建议客观上推动了秦朝的进一步强大,为秦朝保留了良好的人才基础。

网上有一个观点我很赞同——李斯的处世哲学是老鼠哲学。人是一只老鼠,同样是老鼠,但有粮仓老鼠和过街老鼠之分。李斯要当一只粮仓里的老鼠。为这一目标,李斯奋斗了一生。李斯身上是很有这种市井小民的特质的,如果他不是秦朝宰相,就不会如此为人诟病,他只是个智商较高的普通人。在李斯即将被腰斩的时候,他对自己的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那一刻我骤然明白,所谓秦朝宰相,不过是为位寻常的父亲罢了。

可惜他想要万人之上,这就注定了他的悲剧。

李斯其实明白不改立胡亥,也清楚的知道秦二世暴政的后果,可是在国家人民的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抉择的时候,他选择了后者。

这大概可以成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的选择。

但这决不能成为一位丞相的选择。

我想李斯明白这一点,他在每一次犯错之前都为自己找好了一个貌似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理由,也许李斯可以被称为伪君子吧。

回复删除的用户

回复: 阅读《李斯列传》,谈谈自己的感受

删除的用户 -

历史具有必然性,非一人而改变历史。李斯的存在如加速剂一般,他加速了大秦的统一,也同时为秦朝的灭亡埋下伏笔。

李斯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而他当初决定来到秦国的目的也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他清晰的分析六国形势,认为"楚国不足事,而六国皆弱”,而唯独有秦国具备统一天下、创立帝业的条件。想必开篇的「老鼠哲学」给不少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样是老鼠,却有粮仓老鼠和过街老鼠之分。李斯为了要当那粮仓里的老鼠一直奋斗着。由一个穷小子一点点爬到了他先前远不敢想像的高度。暂且不提后文他的自私狭隘,仅从他心怀大志并真心吃苦去完成目标这一点便足以让人佩服。他从一开始便认识到"人这一生,是光辉还是黯淡,就如老鼠一样,是有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

他或许倾慕荣华富贵,他或许惧怕贫穷惧怕被人看低,他或许不那么理解处世之道得罪了不少人犯下了不少滔天大错...可是我佩服他说一不二为了理想而奋斗的勇气。有人说"自己选的路,跪着也要走完。”那么李斯是用他的一生完美的呈现了这句话。且不说他的方法运用的是否得当,他认定了,就会想尽办法不惜一切代价去达成。换言之这是一种执着,一种耐性。

然而历史之所以批判他便在于他为了达到目标过程中使用的错误方法。他立秦二世、焚书坑儒、禁锢思想。这一切民国时期蔡东藩总结为其"过大于功”。或许他最初的出发点是好的,即尽快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远大理想。可日后愈来愈扭曲的财富观和欲念观最终使他背负上"自私、人道缺失”的罪名。他屡屡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而伤害他人危机国家。仅仅是评价他为奸臣么?我想更多的批判,是在于他在浮华中失掉了最初的那份纯真。

回复删除的用户

回复: 阅读《李斯列传》,谈谈自己的感受

删除的用户 -

李斯年轻时对 “仓中鼠”和“厕中鼠”的话,清楚地反映了他的主导追求,即认为人的价值是由所处的地位决定的,人追求尊贵的地位是不仅是合情合理,而且有志之士也本应如此,反过来那些地位卑贱的人如同侧中之鼠一般,没有改变现实、脱离困境的愿望和能力,因此地位卑贱的人的议论都是抱怨之词,是没有价值的。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方法就是得到尊贵的地位。他的这种人生观既让他实现了人生的突破与成就,也最终导致他三族被灭的惨剧。

我认为李斯的一生是悲剧性的,他从始至终都被困在相互作用的欲望与道义的漩涡中,迷茫和困顿时时刻刻伴随着他,然而追求尊贵地位的欲望的那股强烈的力量却总在关键时刻占据了上风,从而决定了他悲剧的结局。人生有所追求固然重要,有目标才能有前进的动力,但人生追求也有高下之分,有些追求,如道义、真理和信仰,人们为之奉献生命也不过分,但为了地位和名利却是不值得的。因为地位和其带来的一系列物质享受都是不能永久依靠的,李斯自己显然也知道这点,当他“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时,他自己也感叹“物禁大盛”,而自己是“富贵极矣”,“物极则衰”。他深知事物的变化规律,也明白总有一天自己的荣华富贵会化为泡影,然而他终究敌不过赵高一番激情澎湃的言辞中所描述的美好到有些虚幻的未来的诱惑,听从了赵高的计谋。难道他的心中不曾踌躇犹豫吗?难道他未曾考虑国家大义吗?不,他想过,他挣扎过,他痛苦过,他拒绝赵高的那些话(包括说自己是庶民这一点),不仅是对赵高说,也是在说服他自己,是他内心的反抗。但他最终还是被欲望的激流所吞没、所打败,这时他的心灵孤单而又软弱,因为他已经抛弃了道义、抛弃了信仰,他感到无所依靠,于是把他犯下的一切罪过都归结于乱世,归结于命运,实际上是他内心软弱的体现。

或许像赵高那样的人,反而活得比较轻松,因为他们已经完全屈从于欲望,任其摆布。而像李斯这样内心的良知和道义并没有完全泯灭,而又向往高位厚禄的人,活的最痛苦。李斯的心理活动具有普遍意义,他的痛苦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一个道德和欲望天平,都要不断权衡两者的关系,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李斯的可怜之处道义在他心中还占有一席之地,这也许就是司马迁描写他临死时说的那段话时所流露出的怜悯之意的原因所在吧。

回复删除的用户

回复: 阅读《李斯列传》,谈谈自己的感受

删除的用户 -

年少时,看到厕所中的老鼠和粮仓中的老鼠,便发出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的感慨,虽然很有见解,但不免让人感觉过于世故,由此不难看出,李斯的主导追求应当是荣华富贵。而这正是他后来考虑一切事情的出发点。

他决定要到西方去游说秦王的原因,除了对形势的分析,还有他自己的价值观,即“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他认为“地位卑贱,就要想着去求取功名富贵。”这一点无可厚非,反而可以说他是一个不安于现状的人。

李斯是个很有才能的人,这一点我毫不否认。他向秦王谏阻逐客,总结了秦国重用客卿、变法图强的历史经验,又列举大量与秦王息息相关的例子,很有说服力。而且他实际上提出了不论国别、用人唯贤的总方针,秦始皇采用这一方针,二十余年,竟并天下这其中,李斯当然功不可没。

他实现了自己的抱负,取得了一人之下、千万人之上的权利,成为了一只真正的仓鼠。而这时的他,却也觉察到了绝对权力所带来的不安。秦始皇去世后,李斯遇到的第一个考验就是新皇帝的问题。立谁为帝,能保住自己的高官厚禄,李斯心里很明白。这样也就不难理解他最终做出与赵高合谋决定。至此,李斯开始走上自导自演的悲剧舞台。二世即位后,李斯为了保住权势,助纣为虐,曲意逢迎,最终酿成大祸。

可以说,李斯一生都在为荣华富贵、地位权势而挣扎,他最后的悲惨下场,很大程度上是其咎由自取,是他卑微阴暗的人生哲学造成的。

 

回复删除的用户

回复: 阅读《李斯列传》,谈谈自己的感受

删除的用户 -

初读<<李斯列传>>,对他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但是我又不能完全将此人定性,他是好人或是坏人,他有我欣赏的地方,也有我觉得不满的地方。

 

第一段就写了李斯在郡里当小吏时说的一句话,他认为一个人有出息还是没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这句话却是可以看出他的人生追求是个人的私利,但是不难理解,在战国这样一个人人争名逐利的情况下,李斯也是想干出一番事业来的。

 

李斯是在实践着法家思想的。他重受到秦王的重用后,辅助秦王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他借题发挥,建议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又提出了统一文字的建议,之后又在统一法律、货币、度量衡和车轨等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这些都是他不可掩盖的功劳。但焚书坑儒这件事,确实是一件富有很大争议的事。这次焚书的原因,是由于讨论是否分封的问题而引起的,李斯,最后竟造成焚书的结局,也不是没有缘由的。淳于越以儒家思想为秦始皇出谋划策,是不利于秦的中央集权统治的。因此,李斯为了打击儒家势力,巩固统一政权,提出了上述焚书的主张,得到了秦始皇的同意和批准。使中国文化遭到了巨大的损失。

 

后来他与赵高的“窝里斗”,当时秦始皇死后,他已经不再有和赵高,蒙恬竞争的条件了。虽然他知道立二世为国君是对国家不利的,但最终为了自己的私利而没有坚定立场,最终导致秦朝的灭亡。

 

回复删除的用户

回复: 阅读《李斯列传》,谈谈自己的感受

删除的用户 -

斯何归

 

  我不知道为什么,当我看到“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的时候,突然觉得眼眶一湿。昔李斯盛时,“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只不过,那是彼时的风光,愈衬得如今的悲凉。

  《红楼梦》里有一段话,“天下的事都是一个理唷。比方方才那珠子,那颗大的,就像有福气的人似的,那些小的都托赖着她的灵气护庇着。要是那大的没有了,那些小的也就没有收揽了。就像人家儿,当头人有了事,骨肉也都分离了,亲戚也都零落了,就是好朋友也都散了。”转瞬荣枯,真似春云秋叶一般。官场深似海,高处不胜寒!我想李斯在宴会上自己喟叹的那一句“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大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骛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也许真的是神赐的预感。

  我不敢想象你李斯在狱中时遭受的是怎样的严刑拷打:也许你每一天面对的都是污损不堪的狱墙,面对的是还未长出新肉又增添新伤口的破败不堪的肉体,面对的是难以下咽的残羹冷饭——但你不甘心,你心里想着的,还是极尽奢华的居所里华贵的四壁,还是丫鬟侍妾们伺候的沐浴更衣,还是每日餐桌上吃不尽的佳肴美宴...于是你一次又一次的上书,你知道凭你的功绩,他秦二世不会不肯放你一条生路——然而你忘了,你忘记了当初是你自己灭了自己的后路。在你选择与赵高为伍的那一刻开始,就注定了会有今天。纵使“秦一代,文章仅李斯一人”——纵使你李斯才高八斗,被他赵高扣下的文章也仅仅是废简一篇罢了。

  你也许曾仰天长叹过——不,你的天空只会是牢狱里灰暗的天花板——你也许叹道“斯悔不当初!”。但是一切都晚了。你终于千算万算未算过赵高。你终于要体验到那年被你的严苛酷刑所杀害的百姓的命运,你在你出生的地方,腰斩于市。也许那天的阳光很好,只是你来不及去享受;那天的天空很晴朗,但是你也再没有时间去欣赏。那天的刽子手也许正斩过你迫害的百姓——命运也许就这样可笑。你眼里最后留下的仅仅是一片血色——我不敢想象你如写下十三个半“篡”字的方孝孺一般的命运——那么就让你离去吧,再也不会有这样的关乎你个人利益的事情需要你担心了。你头脑还有最后一刻的清醒,你想到的大概是上一次出上蔡东门逐兔的事吧,但那是什么时候了呢...那样的放掉包袱的放松是什么时候了呢...你模糊了意识。大概...很久...很久了罢......

  你的一生,究竟是否做到了你追求的“谷仓里的老鼠”了呢。没有答案。但你的确一生都在不懈的追求所谓谷仓里的安稳。只不过你忘记了,老鼠只能是老鼠,“人欲诛之”的老鼠。

  如果你知道几百年之后会有个郭子仪,你大概会奇怪,怎么会有这样“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世而主不疑”的人?你困惑,只因你是李斯,你不会明白,为国和为私到底又怎样的分别;你困惑,于是你亲手葬送了你本该风光一世的命运。

  度量衡、统一货币...人人都会说你李斯是垂名青史的人——但你又仅仅是李斯,活在谷仓里的李斯。你的命,大起大落;你的结局,满地落寞。

回复删除的用户

回复: 阅读《李斯列传》,谈谈自己的感受

删除的用户 -

关于李斯那段老鼠论,当他还是只是作为一个小吏,当他自己的利益和国家利益还没什么大冲突的时候,还是正常可以理解的,说明他还是有一颗奋进、改变命运的进取之心。但是当他作为丞相,有力量去影响这个国家的未来的时候,他选择了拯救自己,而非拯救国家。而就是这种年轻时候一味对功名的追求使他变得目光短浅,他没有项羽、信陵君的那种大义之心,而他心中也缺乏道德底线,他唯一的标准是自我,所以他成了那种成就自己顺带着成就国家的人。而他的聪明才智,远见卓识,不能掩盖他在处事哲学和内心道德上的缺失。

对于李斯的人生追求,都说他追逐荣华富贵,但是他在乎的难道真的是金银财宝,美女如云的生活吗?这样的生活他不缺,他缺的是别人的尊重。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一切手段,被社会认可,在自己的生命中永远受人尊敬,高高在上。这说到底是源于内心的自卑,他心中的智谋和雄略和小吏的身份形成鲜明对比,而也是这种思想的高贵和身份的低微形成的落差,使他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抱怨,而他却偏偏又选了一条太绝对的路,要通过外表的高贵地位来表现自己的不凡,而这就促成了他不断强调中央集权的思想,他虽然不是皇帝,但可能在他内心深处也曾有过做皇帝的想法。

李斯是一个能判断是非的人,他的心中也曾有正义。但是当他明白不让胡亥即位就会威胁到自己的时候,他心中的是非判断标准完全以自己利益为准。他做的这些事情对于他、对于秦国都没有好处,而他心中的信仰也不能被后世所认同和尊重。作为一个人,自私是一种常情,但是“泛爱众”也是一种常情,或许你做不到对全天下的包容和爱护,至少不能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而去毫不留情地伤害他人。如果他做的一切违背道义的事情是为了家国天下,是为了他心中和谐稳定的理想社会,那或许我们现在不会这么看他。但是他输就输在逞了一时、一己之快,而不能想着天下和后世未来。

回复删除的用户

回复: 阅读《李斯列传》,谈谈自己的感受

删除的用户 -

李斯是战国末期的楚国人,后到秦国游说秦王,帮助秦王统一天下、参与制定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在秦二世胡亥登基后,被赵高陷害,腰斩于市。

李斯原是一介平民,通过努力爬到了秦国丞相这一高位上,不得不让人佩服他的远大抱负和能力。在他几度面临被秦王“驱逐”的情况下,李斯用他出众的口才、渊博的知识和严谨的逻辑征服了秦王;帮助秦王一统天下,统一文字等也是劳苦功高,虽有“焚书坑儒”这一污点,但从整个历史的发展脉络来说,李斯还是为中国的文明传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然而我眼中的李斯,也是有其人性中的缺点的。

首先,李斯有他的不忠。战国末年的楚国处于危急时刻,李斯却估计着楚王不值得侍奉而跑到秦国游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李斯是有智慧的,他完全有能力辅佐楚国的君王,为楚国的存活赢得一线生机,然而他却背叛了自己的国家。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他不拘泥于不利环境,为自己创造更好的条件实现人生价值、发挥自己的才能。李斯自己也曾慨叹道“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然而一个人实现自身价值的基础,在于国家的支撑,背叛自己的国家来彰显自身的才能,何以为后世所赞扬呢?忠是人性根本,能力为其次,舍忠而徒有能力,实在不能让人信服。

再有就是他的不义。在秦始皇去世后,本应按照秦始皇的遗诏立长子扶苏为皇帝,然而他却听从奸臣赵高的劝说,立胡亥为秦二世。赵高的花言巧语确实扰人心智,然而真正的大义之人是不会为这些所动的。赵高的言辞中,提到了蒙恬对李斯的威胁。倘若长子扶苏为王,那么蒙恬必然取代李斯为丞相,这给了李斯很大的威胁。倘若道义还在,李斯会用各种方法使赵高无法得逞,然而却感叹“嗟乎!独遭乱世,既以不能死,安托命哉”,这岂非一个将道义置身度外的借口?况使者来报说扶苏已死时,“胡亥,斯,高大喜”,李斯的义已然不复存在了。

虽然后来李斯多次进谏秦二世,然而这种“事后诸葛亮”的行为实在让人无法接受。道义与智慧不用在关键时刻,总是事后才来弥补,又如何让人称赞呢?

李斯的一生有风光也有悲哀,这和他的性格、品格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他是一个在历史上承上启下的人物,有了他,秦国才得以成为历史上一个里程碑一样的朝代;也是因为他,秦国最终走向了自我的灭亡。李斯只是浩瀚历史中的一个小人物,但他的存在,终究也让历史有了一个前进的脚步。

回复删除的用户

回复: 阅读《李斯列传》,谈谈自己的感受

删除的用户 -

李斯是战国末期的楚国人,后到秦国游说秦王,帮助秦王统一天下、参与制定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在秦二世胡亥登基后,被赵高陷害,腰斩于市。

李斯原是一介平民,通过努力爬到了秦国丞相这一高位上,不得不让人佩服他的远大抱负和能力。在他几度面临被秦王“驱逐”的情况下,李斯用他出众的口才、渊博的知识和严谨的逻辑征服了秦王;帮助秦王一统天下,统一文字等也是劳苦功高,虽有“焚书坑儒”这一污点,但从整个历史的发展脉络来说,李斯还是为中国的文明传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然而我眼中的李斯,也是有其人性中的缺点的。

首先,李斯有他的不忠。战国末年的楚国处于危急时刻,李斯却估计着楚王不值得侍奉而跑到秦国游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李斯是有智慧的,他完全有能力辅佐楚国的君王,为楚国的存活赢得一线生机,然而他却背叛了自己的国家。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他不拘泥于不利环境,为自己创造更好的条件实现人生价值、发挥自己的才能。李斯自己也曾慨叹道“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然而一个人实现自身价值的基础,在于国家的支撑,背叛自己的国家来彰显自身的才能,何以为后世所赞扬呢?忠是人性根本,能力为其次,舍忠而徒有能力,实在不能让人信服。

再有就是他的不义。在秦始皇去世后,本应按照秦始皇的遗诏立长子扶苏为皇帝,然而他却听从奸臣赵高的劝说,立胡亥为秦二世。赵高的花言巧语确实扰人心智,然而真正的大义之人是不会为这些所动的。赵高的言辞中,提到了蒙恬对李斯的威胁。倘若长子扶苏为王,那么蒙恬必然取代李斯为丞相,这给了李斯很大的威胁。倘若道义还在,李斯会用各种方法使赵高无法得逞,然而却感叹“嗟乎!独遭乱世,既以不能死,安托命哉”,这岂非一个将道义置身度外的借口?况使者来报说扶苏已死时,“胡亥,斯,高大喜”,李斯的义已然不复存在了。

虽然后来李斯多次进谏秦二世,然而这种“事后诸葛亮”的行为实在让人无法接受。道义与智慧不用在关键时刻,总是事后才来弥补,又如何让人称赞呢?

李斯的一生有风光也有悲哀,这和他的性格、品格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他是一个在历史上承上启下的人物,有了他,秦国才得以成为历史上一个里程碑一样的朝代;也是因为他,秦国最终走向了自我的灭亡。李斯只是浩瀚历史中的一个小人物,但他的存在,终究也让历史有了一个前进的脚步。

回复删除的用户

回复: 阅读《李斯列传》,谈谈自己的感受

删除的用户 -

李斯是战国末期的楚国人,后到秦国游说秦王,帮助秦王统一天下、参与制定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在秦二世胡亥登基后,被赵高陷害,腰斩于市。

李斯原是一介平民,通过努力爬到了秦国丞相这一高位上,不得不让人佩服他的远大抱负和能力。在他几度面临被秦王“驱逐”的情况下,李斯用他出众的口才、渊博的知识和严谨的逻辑征服了秦王;帮助秦王一统天下,统一文字等也是劳苦功高,虽有“焚书坑儒”这一污点,但从整个历史的发展脉络来说,李斯还是为中国的文明传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然而我眼中的李斯,也是有其人性中的缺点的。

首先,李斯有他的不忠。战国末年的楚国处于危急时刻,李斯却估计着楚王不值得侍奉而跑到秦国游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李斯是有智慧的,他完全有能力辅佐楚国的君王,为楚国的存活赢得一线生机,然而他却背叛了自己的国家。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他不拘泥于不利环境,为自己创造更好的条件实现人生价值、发挥自己的才能。李斯自己也曾慨叹道“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然而一个人实现自身价值的基础,在于国家的支撑,背叛自己的国家来彰显自身的才能,何以为后世所赞扬呢?忠是人性根本,能力为其次,舍忠而徒有能力,实在不能让人信服。

再有就是他的不义。在秦始皇去世后,本应按照秦始皇的遗诏立长子扶苏为皇帝,然而他却听从奸臣赵高的劝说,立胡亥为秦二世。赵高的花言巧语确实扰人心智,然而真正的大义之人是不会为这些所动的。赵高的言辞中,提到了蒙恬对李斯的威胁。倘若长子扶苏为王,那么蒙恬必然取代李斯为丞相,这给了李斯很大的威胁。倘若道义还在,李斯会用各种方法使赵高无法得逞,然而却感叹“嗟乎!独遭乱世,既以不能死,安托命哉”,这岂非一个将道义置身度外的借口?况使者来报说扶苏已死时,“胡亥,斯,高大喜”,李斯的义已然不复存在了。

虽然后来李斯多次进谏秦二世,然而这种“事后诸葛亮”的行为实在让人无法接受。道义与智慧不用在关键时刻,总是事后才来弥补,又如何让人称赞呢?

李斯的一生有风光也有悲哀,这和他的性格、品格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他是一个在历史上承上启下的人物,有了他,秦国才得以成为历史上一个里程碑一样的朝代;也是因为他,秦国最终走向了自我的灭亡。李斯只是浩瀚历史中的一个小人物,但他的存在,终究也让历史有了一个前进的脚步。

回复删除的用户

回复: 阅读《李斯列传》,谈谈自己的感受

删除的用户 -

秦王朝的兴亡,与李斯有密切的关系。

文章一开始,司马迁选取了李斯早年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片段,在此时作者已经把李斯的主导追求埋下了伏笔。就是他看到同为老鼠但境遇却不同,由此联想到人和社会的关系也是一样,表现了李斯倾慕荣华富贵的心理。这种心理与他的出身有很大关系。他只是当时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他认为“最大的耻辱莫过于卑贱,最大悲哀莫过于贫穷”,这种心理显然在刚开始促成了他胸怀大志的远大抱负和理想,成为了他去游说秦王并为秦王朝的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的动力。他后来也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追求,的确得到了他想要的地位、权势和金钱,“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但是当一个人一切都拥有的时候,就会变得患得患失,李斯自己曾说“事物发展的极点就要开始衰落,我还不知道归宿在何方啊!”况且李斯的出身卑微,他肯定想继续稳坐高位,于是被赵高巧妙的利用了他的性格缺陷,亲手葬送了自己苦心经营的秦朝霸业。

秦始皇死后,赵高欲篡改诏书,但这必须经过李斯的同意。于是阴险狡诈的赵高利用李斯贪图荣华富贵的弱点,对李斯进行威逼利诱。李斯开始很清醒,从国家大义的角度出发,斥之为“亡国之言”;接着劝说“君其勿复言,将令斯得罪”;然后告诫“斯其犹人也,安足为谋!”可见,李斯的情绪由开始的义愤填膺到后来的平和婉转,语气由严厉到温和,头脑逐渐被赵高的话所蒙蔽,内心有国家大义逐渐偏向个人私利,最后李斯仰天长叹,已完全屈服在自己利益面前,无暇顾及其他。

李斯这个人其实很有才华和政治头脑,秦王朝统一大业他功不可没。可他一生的主导追求还是离不开“逐利”二字,他贪图禄位,阿顺苟合的特点,使他助纣为虐,直接推动了秦朝的灭亡,自己最终也没有好的下场。

 

 

 

回复删除的用户

回复: 阅读《李斯列传》,谈谈自己的感受

删除的用户 -

上语文课,听到有人对信陵君这样评价——虽善于用兵,但私事重于公事。那对于李斯,我认为给他的评价是——虽善于弄权,但家事重于国事。

读完李斯传,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李斯这个人的。老师在读之前就告诉我们李斯是个反派人物,可正是因为他是反派人物,才与我们先前读的战国四君子和他们的门客那些道貌岸然的形象区别开来。李斯的形象更复杂,更丰富,也更让我着迷。

陈昭老师说评价一个人要看他的品德和才华。而何杰老师让我们知道,一个人的主导追求影响着这个人的所有行为。不得不承认,李斯是一个极富才华的人,秦王要驱逐客卿,李斯上奏免除危险。同时,也是李斯为秦王出谋划策,最终统一了六国。抛开史记,我们在历史书上也学到,李斯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因此李斯极具政治头脑,有智慧,善于为君王出谋划策,也有学术修养,是难得的人才。

可李斯的品德和他的才华一样出众吗?我想,直到赵高威胁李斯到最后一刻之前,他在我心里仍旧是有节操的。但李斯太重视官爵名利了。他害怕自己的丞相之职被蒙恬替代,害怕自己的家族受牵连,可我们也可以看出,他同样害怕自己对不起秦始皇,而且他两次强调,自己是楚国上蔡人。可见他深知秦始皇对他的恩德。

是什么让李斯放弃了自己的节操,最终屈服于赵高的阴谋诡计之下呢?就是他的虚荣心,他对名利的在乎,他对家族的维护。李斯活的很累不是吗?他时刻恐惧着失去美好的生活,担心自己的儿子女儿过得不好,可他也会受到良心的煎熬,因为他不忘君主之恩德。李斯绝对不是一个追逐利益无止境、利益熏心的小人。反而,他是一个生不逢时的大家。最终他选择了国家利益屈服于小家利益。这令人悲哀。如果能生存与太平盛世,而朝中又无小人,李斯必定能更加辉煌。

回复删除的用户

回复: 阅读《李斯列传》,谈谈自己的感受

删除的用户 -

    他上书千言,谏阻逐客;辅佐始皇,一统天下;力排众议,设置郡县,功业彪炳,号称“千古一相”

    他贪图权势,妒杀韩非;为保富贵,竟助纣为虐,害死扶苏,又进了“督责”之术,使得民怨沸腾。但最后难逃被杀的结局。他奋斗一生的大秦帝国也很快

他就是李斯,一个谈论秦朝乃至中国的历史,难以绕开的人物。

很难想象,崇高与卑鄙,竟能完美地统一在一个人身上。

某种意义上来说,李斯所做的一切选择都是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的。他认为,人的贤能与否,完全在于他的地位如何。于是他苦心经营,以为凭着自己对形势的洞察,总是能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这样就可以永保富贵。但他并不知道,自己也会有失算的时候。虽然他只失算了一次,但正是这次失算,要了他的命;他更不知道,如果为了一己之私而不惜以国家的利益为代价,那么一旦国家面临危机,自己的一切富贵都会化为乌有。即使他没有死在赵高手中,那么,当刘邦、项羽的大军,攻破咸阳,直逼皇宫时,他的结局也好不到哪里去。                                                                        

让人有些唏嘘的是,李斯被抓捕入狱的原因,是因为他向批评秦二世的不当行为,被赵高抓住了把柄。“凡古圣王,饮食有节,车器有数,宫室有度,出令造事,加费而无益于民利者禁,故能长久治安。令行逆于昆弟,不顾其咎;侵杀忠臣,不思其秧;大为宫室,厚赋天下,不爱其费。……”李斯的分析,的确很精当。可惜,李斯既然知道这些,为什么没在形势尚未不可逆转时提出呢?为什么这么轻易就和赵高勾结?为什么又提出一个火上浇油的“督责之术”呢?他的私欲,最终彻底蒙蔽了他本来洞察力极强的双眼!

的确,人不能只了自己。否则,即使起初取得了一些成功,但最后还是很难有什么成就,枉费了一身的才华,也不可能有什么好地结局。

对于李斯,世人褒贬不一。但怎么评价他,并不是最重要的。我们应该思考,人的一生,应当追求什么。

 

回复删除的用户

回复: 阅读《李斯列传》,谈谈自己的感受

删除的用户 -

在看过李斯列传后,我认为李斯这个人实在是让人感慨良多。

他出身于楚国上蔡郡里的一个小吏,但他却有着不同于一般人的抱负,我在看到李斯在西行秦国、游说秦王吞并六国时的言论: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虽然我不认为长期处于卑贱的地位和贫困的环境之中而不追求功名利禄就不是士之所为,但不可否认的是,李斯这种胸襟与气魄,令人叹服。

李斯的才华也是有目共睹的,他协助秦始皇一统天下、更改衡器上所刻的标志,统一度量衡和文字、郡县制。。。。。。尽管他在辅佐秦始皇的过程中有过争议的政见,他为秦国尽心尽力。

到了秦始皇死后,他被赵高欺骗说服,一时只考虑了自身的富贵安危,立胡亥为太子,李斯最后悲剧的结局就此拉开序幕。李斯虽然一开始为官,不仅是因为有抱负,更重要的是想要摆脱原来卑贱贫困的生活,因此他在面对这个抉择的关键时,因为太过在乎荣华富贵而一失足,成了终身的悔恨。李斯虽然一度为了荣华富贵,背叛了秦国的未来立胡亥为帝,但他内心作为一个士的精神节操并没有泯灭,他试图劝谏二世,然而他的良知很快又被生存打败,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活下去,他又一次背叛了自己的良知,任二世为所欲为,知道临终才幡然醒悟,可惜为时已晚。

赵高固然奸诈,两面三刀,但李斯的结局却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他自身对于自己作为士的志向和原则的妥协。

回复删除的用户

回复: 阅读《李斯列传》,谈谈自己的感受

删除的用户 -

看完《李斯列传》我看到了一种精神,就是自己想要努力奋发图强的精神,且不说他最后的结局,也不考虑他最后做了什么让世人唾弃的事情,这种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他原来厕所和米仓分别看见的老鼠激励了他,自己也意识到,自己拥有雄心壮志,但是却没有地方发挥,就去了秦国辅佐。在他到了秦国之后,虽是平民出身,但是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雄心壮志,可谓是步步高升,最后成为了秦国的宰相。他的一生其实是推崇法家的观点的,他号召秦始皇废除分封制,使用郡县制,还对统一文字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之后又在统一法律、货币、度量衡和车轨等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可见当时他对促进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还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的。在他进行这些改革时,还有一件事,就是焚书坑儒。李斯是一只推崇法家的观点的,一直主张以法治国,所以对这些儒生看不过去,怂恿秦始皇烧掉儒家书籍,对那些迂腐的儒生进行处理,告诉秦始皇应当统一天下民心。留下了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的名声。

还有一件事不得不说就是李斯在秦始皇死了以后,跟赵高合谋,杀了扶苏,推举胡亥当王。众所周知,胡亥昏庸无能,所以这幕后指使就是李斯和赵高了,然而在他俩的指使下,胡亥胡作非为,是当时百姓的生活痛苦不堪,而后,赵高又借机,污蔑了李斯,出去了他,使得秦二世将李斯腰斩。

李斯这个人,借着自己的远大理想和抱负,为秦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功不可没,但是总是过于贪心与功名利禄,使得自己被蒙蔽了,扶持胡亥也直接导致了秦王朝的灭亡,自己也很落魄。

回复删除的用户

回复: 阅读《李斯列传》,谈谈自己的感受

删除的用户 -

看完李斯列传,我对李斯的情感很复杂.

首先从文中可以看出,李斯这个人是一个直接的人.他刚刚出师便对自己的老师荀子说出不做那些非难社会,无所作为的”贤者”,而是要走的更高更远,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 李斯的人生诉求司马迁说得十分很明确:追求权贵

他说的一句话我很赞同”最大的耻辱莫过于卑贱,最大悲哀莫过于贫穷。”因为恐惧奋斗而卑贱,因为担心磨难而贫穷者是李斯所不齿的.我认为在李斯身上这种奋发的精神是值得学习的.

其次他让人惊叹的一点是他举于平民之中,却不被眼前的辉煌所迷惑.当李斯的长子李由担任三川郡守,儿子们娶的是秦国的公主,女儿们嫁的都是秦国的皇族子弟。而李斯却慨然长叹:“唉呀!我听荀卿说过‘事情不要搞得过了头’。我李斯原是上蔡的平民,街巷里的百姓,皇帝不了解我才能低下,才把我提拔到这样高的地位。现如今做臣子的没有人比我职位更高,可以说是富贵荣华到了极点。然而事物发展的极点就要开始衰落,我还不知道归宿在何方啊!”人们常说人贵在有自知,李斯可贵就可贵在他明白物极必反的道理.这体现了他让人欣赏的理性的一面.

然而,李斯并不被司马迁所喜欢.而且若问任何一个人"你喜欢李斯么?".我觉得也不会有人说喜欢.因为李斯太聪明太理性. 同样是卫国尽心尽力,他与司马迁以及司马迁所赞赏的屈原,信陵君不同.他所尽心尽力的是强国而非自己的国家楚国.为了统一国人的思想,他举荐秦始皇焚书坑儒.不顾那一夕之间所小时的数百数万生命.

李斯卫秦国作了很多.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李斯也就没有秦国的辉煌.

然这样聪慧的人,最后的死因却是为警告秦二世,而被小人杀死,被皇帝误会而死的这种多是忠臣才有的结局.让人不免有些心酸又有些好奇.李斯到底是为何要去警告秦王?他这样追求权贵的人不应该保护自身安全澄清是过去后再回朝为官么?他是在飘摇不定后终于选择做一个为君主照相的忠臣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