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想与体会

感想与体会

删除的用户 -
回帖数:17

300字以上

回复删除的用户

回复: 感想与体会

删除的用户 -

第一次看<包身工>在两年前,因为对历史背景了解不够,当时我不能很好的理解这篇文章。现在再结合时代背景来看,夏衍的写作目的或许就是想通过包身工们真实而艰难惨烈的事实告诉我们,社会永远是向前发展的,任何残忍而对抗违背人性的行为最终都会被推翻,被唾弃碾碎。 回看中国那段屈辱的历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的劳苦大众们承受着太多的苦难,有太多的悲惨。<包身工>第一次发表时给中国人带来怎样的冲击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在如今看这篇文章,剥离去夏衍的语言的艺术表现,它反映的就是包身工们真实的生活,我们或许感到同情,感到愤怒,但也许也会滋生一种庆幸。就像看完<1942>,深刻的感受到时代的幸运;作为"我们"的幸运。但它同时提醒我们,要记得这幸运从何而来,怎样得来---应该去珍惜这份幸运。 将<包身工>用艺术的眼光去赏析,也许会得到不少写作的手法;但将它作为一部反映社会状况的时代文章去体验,我们会感受到其中的蕴藏的百千眼泪,深埋的叫嚣着的惨痛。唐太宗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想每看一段历史,绝不应该仅仅绞尽脑汁的去想怎样背下来它,而是思考它带给我们的究竟是什么,它启示我们怎样去生活。

回复删除的用户

回复: 感想与体会

删除的用户 -

以下为孟奇的感想体会

这是一篇让人沉默的文章,它带给人的,不仅仅是震撼。

包身工真的算是弱势群体了,然而在那样的年代里,给予他们的,不会有关心与同情。老板欺凌他们,包工头虐待他们,而与他们境遇相似的“外头工人”,也会蔑视他们!十三四岁的孩子,大多还是天真无邪的吧,当他们受到这种绝情的,非人般的对待时,能想到的唯一反抗方式也只能是逃跑。然而,逃跑者血淋淋的结果又“教育”了他们,他们又能如何反抗?

    在我看来,这似乎是麻木的群体,丧失了最基本的反抗能力。但是,这是他们的错吗?我没有任何理由去对他们的不反抗感到惊异,只能觉得悲哀。哀叹社会的黑暗与不公,哀叹包身工的境遇,哀叹着千万冤死的魂灵。

    “包身工”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包身工”更是血与泪凝聚的往事。

回复删除的用户

回复: 感想与体会

删除的用户 -
读完<包身工>,为这些深受折磨的孩子感到十分痛心,对她们所处的时代和不公的命运也感到惋惜。但文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却是那些工厂的老板,工头。在当时那个日本嚣张猖狂企图侵略中国的时代,这些人却在当日本人的走狗,亲眼看着自己的同胞倍受折磨和苦难煎熬,不但不帮助她们,反而依仗着自己的权势,没有人性地欺负、蹂躏她们,这难道不是一种民族的悲哀和耻辱吗?鲁迅先生也曾经讽刺过一些中国人,在自己的同胞被外国人砍头时,还在旁边笑着看热闹。这些人已经失去了最基本的人性,更何况是爱国、有尊严的心了。"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凝聚力是不可能强大的,只能受尽屈辱、任人宰割。 同时,我也为这些包身工的懦弱感到悲哀。包身工被奴役的是身体,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如果没有一丝一毫的反抗精神,那么精神也就随着被奴役了,没有了精神的自由,人就如同行尸走肉,也只能对着天感慨命运的不公了。也许会说她们年龄太小,力量太微薄,反抗也是徒劳。但是自古以来,任何一次的反抗都会有失败、有坎坷、有人牺牲,但是众人的力量凝聚起来,是有能力改变历史的轨迹的。只要心不死,那么终有一天会得到自由。
回复删除的用户

回复: 感想与体会

删除的用户 -

  

读了夏衍的《包身工》,我被那一幕幕悲惨的场景所震撼。“这儿有的是20世纪烂熟了的技术、机械和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在这里,唯一的标准就是钱。慈爱、关怀,这些我们已经熟视无睹的感情,对于包身工来说,只是可望不可即的奢望,甚至痴想,她们只是工头赚钱的工具。她们有的几十个人挤在一间宿舍、吃着少得可怜且难以下咽的饭菜,还要忍受毒打、毒骂。三年,对于平常人来说不长,对于她们,简直是望不到边!谁能想象,在那繁华的大上海,竟然会有这样暗无天日的地方!

这篇文章发表后,引起了极大震动,包身制度终于开始走向灭亡。“黎明的到来,终究是无法抗拒的。”然而,最近几年,社会上有爆出好几起奴工事件。希望全社会共同努力,让罪恶的包身工,永远在中国消失!

回复删除的用户

回复: 感想与体会

删除的用户 -

读过包身工之后不应只看到对人性的摧残,更应该看到经济发展中必然的黑暗。我认为推动发展的最大动力是不公平,设想一下,如果人没有了对大自然无节制的索取,也就没有了发展经济的物质材料,而经济发展的幅度远远小于人对于自然资源的攫取,人大量的索取,却不回报自然,体现了不公平;如果每个劳动力所工作的时间都恰好等于自己的劳动价值,一点剩余价值也没有被榨取,那么企业业绩也不会有大幅度的提升。劳动者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体现着不公平。(其实用哲学语言讲,不公平实质是矛盾)《包身工》一文中在帝国主义侵略的背景下直露地写出了对于劳动力的压榨过分,以至于到了泯灭人性的地步,而这正是人们在动乱的社会背景下,对于利益的极度渴望导致的。虽然到了今天,我国社会还是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压榨剩余劳动力的现象依然极其普遍,最普遍的是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IPHONE4最初发行的时候因为信号故障召回,修改后的方案第一时间内被送到了中国富士康公司,虽已是深夜,但是领班还是叫醒了所有的员工,发给他们每一个人一包饼干和一杯茶,最终在24小时内赶制出了20万部IPHONE。高强度高重复地工作会让每个人抓狂,这也难怪富士康跳楼率攀升。我看过一篇报道,描写的员工状态和包身工极其相似,每个人在宿舍里都不认识,每天的工作让每个人累到不想说话,没有了人的生活,更像一部机器;就算生病也需要带病上岗。最大的不同就是生存条件有了改善,不再向包身工那样住宿恶劣,吃穿也有了保障,这种制度下的员工除了领班没有一个是快乐的,但是因为工资较高,绝大部分人还是在做这份工作。从美国的角度来讲,奥巴马曾经问乔布斯为什么不能把生产线调到美国以解决就业问题,乔布斯的回答是美国没有那么低的劳动力成本。对于了解中国制造业情况的人权意识更强烈的美国人自己,也感觉到了中国制造业的残酷。但对与人口基数大的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似乎很适合中国的情况,但是中国继续发展,劳动力优势逐渐丧失,出口制造业转移到其他国家,我国庞大的劳动力群体又要去从事什么行业呢? 扯远了。。。。

总之,我看到了包身工悲惨的遭遇,对于当时社会的黑暗表示憎恶与无奈。

回复删除的用户

回复: 感想与体会

删除的用户 -

读完《包身工》我的感觉首先是愤怒然后是难以理解。觉得那些工厂主、工头、老板娘、日本女人怎么能如此恶毒,尤其是当包身工们所赚的钱已经是买她们的钱的好几倍时,这些人怎么能好意思继续压榨他们的劳动力,克扣他们的生活必需品? 我觉得需要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些人要这么做,并把这一切当成工作一样,生活中最简单,最平常的一部分。为什么包身工会产生? 我觉得这个问题不能将其简单地归结为是“讲求利益关系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有一次暴行。因为即使是人们记忆中欧洲历史上工人阶级悲惨的处境也绝对没有包身工的命运一样,如此麻木,如此绝望。 工头,老板,同乡人。他们其实都还未到那种不如此就无法生活的情况。我们也没能从他们身上看出鲁讯说得'可怜之人'的地方。用一句老话评价他们:干点什么不好偏偏要干这个。 真正造成这种现象的是贫穷。并不是物质上的贫穷,而是精神上的'贫穷'。 当时是混乱的年代,连续百年的侵略是让人们被欺辱,在外国人面前失去了尊严。而这样的'工作'让他们的生活有保障,又不是很劳累,有风险。 更让他们体验到一些财富,地位优越感。在这样的时代中他们这样做也就很好理解了。 我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无法体验他们的挣扎与和生活的战斗。也许我只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然而我觉得无论现实情况再悲惨,人的道德也要有一个度,不然这个社会就太悲伤了。

回复删除的用户

回复: 感想与体会

删除的用户 -

《包身工》读后感

高二(6) 魏雨琦

文章从开篇就带着一种不安分的情绪,对“晓星才从慢慢地推移着的淡云里面消去”的景色描写并未多做片刻的停留,就展开了对包身工们的生活描写。

当“生物”“蠕动”“猪猡”等词一浪浪的向我袭来时,压抑与不可置信便侵满了我的全部腑脏。做包身工的女孩们都是十五六的花季年龄,和我们年龄大致相仿,有的甚至更小一些。在眼底流字的同时难免会将自己周身舒适的空调和良好的学习环境对比迁移到文章里的姑娘们身上,由此浑身便发出一阵阵的冷汗,在这个萧索的冬天里薄薄的让人发颤。

同是十五六岁的女孩,不同的时代造就了不同的人生。当时已经签订了《马关条约》,日本开始在中国投资设厂。这本是历史书上的一句实在不起眼的话,如今的我们也就一眼扫去,追向下一行文字,若不是此篇课文,实是如何也想不到这一行简单的文字背后竟由如此血淋淋的骨肉堆成的。如此便想到曾经读到过的一篇文章,世皆以为历史由英雄推动,却很上有人能够注意到历史的广袤大地上是用广大人们群众的根系紧紧相连,维系而成的。因而,我们在读史的过程中乃至今后做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的过程中应该从英雄主义历史观走出来细看、尊重每一个历史上曾经鲜活过的生命。那么,如何看待今天亦或明天的自己甚至是中国呢?我想多数人都曾慨叹“时势造英雄”,但我们有时也应该思考一下谁去造时势呢?我认为每一个被国家当做新生力量培养的学生和知识力量都应该肩负起振兴国家的责任,唯有此,才能够使这大地上的每一脉根系都吸收到正向的力量,让原本应该绽放的生命不再枯萎。

回复删除的用户

回复: 感想与体会

删除的用户 -

       读这篇文章不过寥寥数行,作者的用词就已经让人心生寒意, “懒虫”、“生物”、“蠕动”、“猪猡”……仿佛文中描述的不是人而是任人宰割的牲畜一般。再往下读,我发觉“她们”不是牲畜,而是连牲畜都不如!猪仔起码还能吃饱喝足,在饱腹感中死得干脆,而她们呢?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她们是活着,可是她们的魂魄丢了,她们的希望死了!本该处于青春期的靓丽少女,在乌烟瘴气的工厂之中、在惨无人道的对待之下,竟变成一具具干瘪的“骷髅”,一群悲哀极了的行尸走肉。

        试问那些工厂主、工头,那些曾经参与过虐待“包身工”的人,摸摸你们的良心,你们还是中国人吗?你们是用帝国主义的残酷制度,去压迫这个正处于帝国主义令人窒息的统治之下的国家的对未来满怀希望少女,直至榨干这群活的“工具”身上的最后一滴血啊!

        然而这只是帝国主义统治或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现象吗?我并不这么觉得。七十多年前国统区的少女们被一张“包身契”剥夺了自由,受尽奴役,而今天的中国人仍未从奴役中解放出来。如果说当时的“老板”是人,那么现在的“老板”便是金钱和物质,是人无穷的欲望。我们幸运地从有形的、残忍的奴役中解放出来,并不代表我们现在是自由的。那时的“工头”们为了攫取利益而泯灭人性,然而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潜在的“工头”,奴役的对象正是我们自己的心灵。

回复删除的用户

回复: 感想与体会

删除的用户 -
初读包身工,最直接最真实的感受是震撼。处在社会底层的女工们,每天生活在绝望中却没有任何需要奋斗的理由。每天受到无尽的屈辱和虐待是她们的宿命,而在封建礼教的统治下,她们根本没有通过变革通过奋斗而去改变自身命运的意识和勇气。这在我们看来是悲剧的现实,于她们而言是生活常态,换言之是一种生活。她们活着么?她们已经死了。失去了灵魂的人,再怎么过都是死的。用行尸走肉来概括最合适不过。 可是不能把任何的社会黑暗都归于社会,归于社会相当于是找不出问题根源的无奈之举。传统封建礼教固然有消磨人的斗志控制人民思想的消极因素,可任何矛盾的根本都源于内因。当时的人民没有想要去创造未来的想法,也没有想过要去学习要去提升自己的能力从而改变现状。那么思想落后就是受统治于人而不是去统治别人的必然因素。
回复删除的用户

回复: 感想与体会

删除的用户 -

包身工一入包老板之手,就与世隔绝。包老板怕她们逃跑,不让她们与外界接触,上下班由包老板押送,或由厂中派人来领。包工期间不得回家,甚至连父母亲属也不准来探望。十五六岁的年纪,便进入了这样一种封闭的世界中,过着非人的生活。当她们挨打时,我想她们的心中必定有很深的愤恨,她们也一定想要逃离。但是,那么小的年纪,就算想要逃离,到底该怎么做,才能在那一双双恶毒的眼睛的注视下下获得自由呢?她们一定反抗过,只是敌人太过于强大,而她们却是如此无力。

所以,我们没有资格指责她们这些孩子麻木,我们更应反思的是包身工这令人发指的剥削制度,丧尽天良的人利用的正是这些孩子的弱小和他们亲人的无知。不过,残酷的剥削制度终究是不能长久的,包身工一和社会接触,她们的悲惨遭遇就传开了。真相公布后,群情激愤,严厉指责,这个可怕的制度也趋于灭亡。

包身工的仍在回放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残酷片段,引出我们那些关于民族精神的反省,关于不公平的剥削制度的思考

回复删除的用户

回复: 感想与体会

删除的用户 -

包身工

 

    首先作者对包身工最开始的名字让我感到这篇文章肯定是写一些在社会底层工作的人,而往后读,就发现那些本应该是花季的少女的灵魂已经被扭曲,他们本应该有的状态已经没了,取而代之的是被影响后的种种行为以及自己对整个社会的想法,渴望脱离这个可悲的群体!其中有一段我印象很深,在芦柴棒病了的时候,没有人去关照他,连只字片语都没有,那些工头还泼冷水让她干活,工头们已经不把这些包身工当作人一样看待了,而只是利用他们去为他们干活去获得利益,因为他们是乡下姑娘,就能这样的利用劳动力,变成“试验工”和“养成工”。而这些包身工们却只能甘于这样受欺侮,为什么不能集体反抗??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力量,不过对于那时的就制度对人性的毁灭和打击真是太大了,不过都应该向前看,旧社会已经远去,新的生活会很美好。

   

回复删除的用户

回复: 感想与体会

删除的用户 -
初读包身工,我心里更多的是愤怒,是对于那些剥削者的残忍行径的愤怒。还有就是同情和无奈,是对于包身工在收到那么多凌辱,那么多虐待之后不起来反抗的同情和无奈。鲁迅不是对中国人有一句特别贴切的话吗?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但为什么会这样,我们需要更深一层次的去想,去思考。夏衍在文末有一段精彩又深刻的话"在这千万被压榨的包身工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人道。这儿有的是二十世纪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十六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没错,真正迫使这些发生的是那个时代,是那个时代的黑暗,没有法制,没有温情,那是一个道德和法律都不具备的时代。 然而,我们还记得在历史课本上学过,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进步。果真如此,那么是在剥削了如此多的包身工的基础上这种原始积累,它还能称得上是进步吗?
回复删除的用户

回复: 感想与体会

删除的用户 -

我读完这篇文章后第一个反应就是真实。作者通过主要描写芦柴棒的悲惨经历真实再现了包身工受到的种种毫无人性的压迫,以小见大,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纱厂实施“包身工”制度的罪恶,令人触目惊心。这些包身工们就像牲畜一般苟且地活着,但并不是为自己而活,早已是为了活着而活,他们的肉体和灵魂自从他们签了卖身契一样的“包身契”之后就不属于他们自己了,活着显得毫无意义。作为一个人的尊严早已被践踏得分文不值,在这种制度下,人和低等动物的分别——人性早已磨灭。也许唯一能分辨他们同低等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他们还羡慕过“外头工人”最宝贵的自由之身以及掌握自己命运的权力吧,但遗憾的是,他们也只有羡慕的权利,根本没有行动的可能,因为高度强化的劳动、猪猡一般的生活把他们“打造”成一台台“机器”,他们中间没有丝毫温情和人性。历史课老师说过,列强对中国危害最大的就是资本输出,这话我现在才理解得那么真切。“包身工”这种制度,无疑带给人民更加深重的苦难,践踏了中华民族早已伤痕累累的身躯。

回复删除的用户

必然到来的黎明

删除的用户 -

必然到来的黎明

    读罢《包身工》,可以看到一种制度,或者说一种社会形态真的已经走到尽头。因为,人性所无法容忍的残酷确已走到了极至。
    历史的经验表明,人类社会的发展总是要付出代价的,一部分人利益的实现,或许意味着另一部分人利益的牺牲,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然而,两极分化的极限,必然会产生一种反向作用力,从而推动人类社会民主与法治的发展。
    今天,人们的生活过得更好,或许正是因为前人经历了苦难的过程。感念既往的所有苦难,常思之,多反省,这样才能让我们的今天不断变得更好,也算不负前人的惨痛付出。
    文明的发展具有紧迫性。“包身工”制度人性冥灭的痕迹,其实在今天也不完全无迹可寻,中外皆是如此。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思想启蒙运动,中国的新文化运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都是文明发展的标志。文明,应当照亮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让每一个生灵在阳光下享有与生俱来的权利。

回复删除的用户

回复: 感想与体会

删除的用户 -

《包身工》中最让我感到痛心的不是包身工们遭受着多么残酷地对待,因为我有着足够的心理准备去领略他们非人的生活,最刺激我的是夏衍描写包身工们上工的场景——他描写的外面的女工,那些穿着旗袍,烫着卷发的女工看你这包身工们的眼神,“轻蔑”,理由是因为他们享受着包身工们望也望不到的自由,所以他们轻蔑,他们骄傲。多么世态炎凉!工头的冷漠我们可以解释为“资本来到人间,每一个毛孔里都流着鲜血和肮脏的东西”;日本人惨无人道的虐待我们可以解释为法西斯侵略者罪恶的行径,但是为什么,我们的同胞在面对彼此的苦难时如此冷漠?那样轻蔑不带一丝同情的目光多么让人心寒,怪不得鲁迅先生弃医从文,誓要把人们从麻木中唤醒。如果外面的工人同情他们,说不定包身工制度会更早的结束,但是国难当头,大多数人麻木的选择自保。

回复删除的用户

回复: 感想与体会

删除的用户 -

读完《包身工》心情沉重是肯定的,我作为一个读者感受到了包身工们的无奈,以及那个时代的痛苦。但最令我的心情沉重的是,那些包身工们仍在麻木地做事,仿佛痛苦只是留给了读者。中国有句老话: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现在怎样骂那些包身工们窝囊都是无用的,因为无论是谁处在那样的一个环境下都或许会做出同样的反应。但正是如此我便又感到了欣慰,那个叫做“芦柴棒”的女孩用自己弱小的力量做出了反抗。有人说,反抗不过是出于求生的本能,有什么高尚的?的确,为求生做出反抗很正常,但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就不寻常了呀!

      夏衍很厉害,因为他不仅写出了那个时代的悲哀,亦是写出了现在与未来的时代的悲哀。如此我便可以说,他或许是写出了中国人的悲哀。如今,谁也不敢否认中国的实力,也没有人在该随意的欺负中国。但是我很害怕,或许有天中国会毁灭,而原因则是中国人欺负中国人······

回复删除的用户

回复: 感想与体会

删除的用户 -

在读完《包身工》后,沉默代表了我能感受到的震撼。在作者的文章中,没有太多的抒情表达,但正是因为这样,反而让人直面这些描写带来的震撼。作者着重描写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尤其对“芦柴棒”的遭遇的描写,形象地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这些包身工没有基本的人权,无法反抗,而最初让她们进入这个制度的她们的父母和她们自己心里的希望,也不过是想要在那样动乱的一个时代,让自己的生活有基本的保证。然而她们没有想到的是,这只是让她们进入了更残酷的一种境遇。包身工虽然被带工老板所骗,自愿进入这个体制,但她们无法脱离的后果却不是自己造成的。带工老板的贪婪没有尽头,榨取每一个包身工的生命来谋取私利,外头工人在没有希望的处境下,为自己的一点点优势而瞧不起包身工,即使他们的处境也一样艰难。别人心有余而力不足。包身工自己不懂或是无法反抗,造成了这样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