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读书报告
——“界限状况”之我见
上周班中举办了《哲学与人生》的读书交流活动,在活动中我们围绕雅思贝尔斯提出的“界限状况”和克尔凯郭尔提出的“人生三阶段” 两大主题进行了讨论。我选择的题目是“界限状况”,这份读书报告便作为讨论结果和我对该观点理解的一个总结。
由于经过查找后并没有找到“界限状况”理论在雅思贝尔斯著作中的原文,因此就先简述一下傅佩荣先生在书中所介绍的三种界限状况。第一种界限状况“身体界限”是指“譬如车祸、受伤、衰老,或是觉得来日无多之时”;第二种界限状况“心里界限”是指当我们“遭遇考验时,突然有一种黑暗的、莫名的冲动”,“这时候我们会察觉一些连自己都无法了解的念头,以及其中的盲点”,也就是“发现了心里的困境”;第三种界限状况“灵魂界限”是指关系到“意义”的灵遇到了问题,当遭遇灵魂界限时,就算身体和心理健康,人们的喜乐也将受到影响。
我想,要弄清三种界限状况,首先要明确“界限”的含义,界限是指事物的限度或限制,遭遇某种界限状况,是指受到身体、心理活动或“灵”的限制。
为什么要突破界限?既然我们受到限制,就感到不自由,感到自己的生命活动受到约束,生命的意义难以实现,打破界限,是每个人都具有的生命本能。唯意志论者认为,每个人都有生存下去的欲望,即叔本华的“生存意志”,除此之外,也有在简单的生存之外意图掌握、主宰他物的欲望,即尼采的 “权力意志”。人们想要伸张自己生命的时候,发觉限制无处不在,而正是因为发觉限制,想要将其打破,生命的伸张力才越发增长、壮大。古希腊时期,人们就意识到了自身的限制,意识到肉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有限性,认识到心理活动也要受外物及肉体的束缚,于是,从希腊哲学开始,“灵魂不朽”的观点便开始在哲学中占有了一席之地,正是由于身体和心理的限制,人们转而去寻找一种永恒不变的存在——那就是灵魂。本质上来说,“灵魂”概念的提出,便是人类无限延伸自己存在的要求的体现。
我们该如何评价人类的这种欲求呢?古往今来,人类的发展归功于它,恶行也要怪罪于它。科学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类要求通过科学的发明和发现,不断突破身体的限制,发明各种交通工具使人上天入地来去自如,探求浩淼无涯的太空以求在太阳系之外找到一个五十亿年后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文学艺术之所以存在,一方面是因为人类厌恶了单纯的感知性心理活动,渴望突破心理的界限,在文艺创作和欣赏的过程中实现“想象力和知解力的自由活动”,达到心灵的自由,另一方面是在文艺作品中一览有限的身体所不能游历的无限广阔的世界,从而突破身体的界限;就是哲学和宗教,也围绕灵魂与神灵的问题进行着无穷无尽的争论,可以说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都是这种突破界限的本能所带来的结果。然而,当这种欲求激化为尼采所说“权力意志”,渴望以一介肉身主宰世界时,便有可能走上希特勒的道路。因此,我们在尝试突破自身界限的同时,也要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一味狂妄自大、盲目自信,在自我走向毁灭的同时也将连累他人,要知道,突破限制是为了实现自我的存在,而不是为了征服他人、征服世界。
再来具体谈谈这三种界限。
首先说身、心灵三者的关系。由笛卡尔最早提出的“心物二元论”认为:人由“心”和“身”两部分组成,即人的身体和精神相互依存,又相对独立,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它们的限制都是绝对的,人的身体灭亡后,依托身体而存在的精神也会随之消逝。而“灵”与两者不同,是一种不死不灭的存在,虽然它本质上是人类精神的产物,严格意义上也可以归为精神性存在,但既然在这里“灵”被独立提出,我们且把它看作是人类生存欲求的客观化,看作一个客观存在的宗教概念。
“灵”是永恒的,它不像身体和心理,本身存在无法逾越的界限,所谓遭遇“灵魂界限”是指一个人没有意识到“灵”的存在,无法体会灵魂永生带来的超越的快感,始终活在物质世界与世俗观念的限制之中,因此感到不快乐。遭遇灵魂界限的根本原因是信仰的欠缺,想要突破它便是要有信仰,可以是宗教的信仰,也可是一种理念的信仰。做到这一点说来容易,做起来实在是难,尤其是对我们这些从小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浸润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在无论是心理还是身体都尚未成熟之时,就已经高举“无神论”的大旗,把信仰等同于迷信,视其为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渣滓。对于我们来说,只有先打开胸怀,深入了解宗教文化,了解宗教的魅力,而后再对宗教做出客观、辩证的判断,突破灵魂界限才是有可能的。
想要突破身体界限,最直接的方法是锻炼身体、强健体魄,使肉体健康、精力饱满地存在,身心本为一体,因此身体界限的突破能够帮助人突破心理界限,反过来,当身体面临界限状况,精神也会随之萎靡不振,这可以理解为物质的决定作用。
心理界限分为两种,一种是外在限制,即物质和他人对心理活动的限制,例如受到他人评价和情绪的影响;一种是内在限制,即固有观念对人心理活动的限制。刻苦学习、博览群书、丰富人生经历都可以提升人的素养,陶冶人的情操,从而调节人的心理活动,帮助突破心理界限;而欣赏艺术作品,在审美的境界中“自失”,忘怀自我,也能够暂时打破心灵内部的屏障,并使人和外界分隔开来,从而突破心理的界限,只不过这种方式需要形成审美场域,更离不开良好的物质条件的支持。
关于灵魂界限,有人会问突破它有什么用?我们甚至连灵魂的存在都无法证明。是的,关于这点我真的只能说:信则有,不信则无。灵魂是一个宗教概念,或许对于无神论者,它们仅仅是有存在的可能,但它的存在对宗教信徒来说是无可怀疑的。如上文所说,把“灵魂”作为人类无限延伸自己存在的要求的体现,作为人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精神现象来研究,确实是有一定意义的。
身体界限和心理界限的突破,都有其各自的方法,但若要说根本方法,那就是通过突破灵魂界限,实现身体界限和心里界限间接却又是永久性的突破。每个人都免不了一死,身体最终要走向衰老和灭亡;人无完人,真正意义上的圣人是不存在的,每个人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程度或轻或重的心理变态以及修养和人格上的缺陷,因此身体和心理的界限状况是没有穷尽的。身体羸弱时我们通过锻炼或修养恢复元气,遇到心理困境时我们通过自我疏导、提升修养来摆脱困境、完善自我人格,像这样,当我们仅仅把突破一种界限当作突破它的手段时,我们的针对对象只能是界限本身,而心理界限的无限性和身体界限的不可突破性便成为突破界限的过程中无法逾越的障碍。必须借助突破这两种界限之外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突破——这种手段便是灵魂界限。
请问什么能够让人在肉体极度痛苦的状态下,达到精神的愉悦?是信仰。什么能够让人在不健全的心理的限制下,拥有圣人一般的美德?是信仰。当人有了信仰,无论是宗教信仰,还是别的什么信仰,他所信的是一种不变的真理,是终极的存在,是唯一的实在。也就是说,他相信有“灵”这么一种东西,“灵”对他来说或许是唯一实在于他身上的显现,死后他也将复归于宇宙的“灵”,达到类似于印度教的“梵我如一”的境界,或许是一种独立于他而存在的理念,是他生前的依靠也是他死后的归属。总而言之,“灵”代表一种相信世上有一种永恒、超越之物存在的信念。试想当一个人的终极追求不在现世而在来世,一个人的关注点不在物质世界的种种而在超脱于宇宙运行法则和时空之外的相对独立的精神,那么身体界限和依托于身体而存在的心理界限对他来说如何成为问题?印度深山中的苦行僧可以为“灵”忍受肉体的苦痛,从而达到欢喜的境界,虔诚的基督教和佛教信徒也可以为“灵”克服人心的阴暗和丑恶,无私奉献自我。
“灵”的力量在突破界限时固然关键,但完全离开身体和心灵,“灵”也会显得单薄,如果一个人的内心不够充实、性格缺陷过多,那么无论他信仰什么,信仰对他来说也只是对本性的压抑和扭曲,要以健康的身体和善良的心灵理解“灵”、接受“灵”,而不是把它作为一个监狱般的牢笼束缚自我,适得其反。
在突破身体界限和身体界限的同时、辅以虔诚的信仰,人生的迷雾终将散去,通向意义与真理的道路终有一天会向我们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