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鸿门宴上项羽放走刘邦的看法 在鸿门宴后,范增生气的把刘邦送来的礼物玉斗扔到地上,拔出长剑把玉斗撞破,然后长叹一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范增认为,项羽犯了不可挽回的严重错误,直接导致项羽大业的失败。从而也使中国历史上又一个传奇式的朝代--汉代开始了她的生命。 不过我则认为,项羽不杀刘邦,不是因为所谓的“君王为人不忍”,他之所以不杀了刘邦,也是经过了他全盘的考虑的。 首先,是因为项伯的建议。 当项伯从刘邦大营回来之后,已经被刘邦洗脑,项伯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确实,刘邦攻破咸阳,建立大功,攻打有功之臣,是不符合大义的。也因为这个原因,项羽暂时停止了对刘邦的攻击。但是,曹无伤告密中提到的三点罪状,其实并没有解释清楚。应该说,此时刘邦被杀的几率还很大。 其次,是因为刘邦所谓的“告白”。 刘邦看看刘邦是怎么为自己开脱的:“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   刘邦此人虽然出身刘邦,官不过亭长,可是天生是个政治家,对于项羽的性格也摸的非常清楚。项羽此人吃软不吃硬,重情重义。于是,刘邦在陈诉时主要打感情牌。先叙述自己和项羽的战友情义,同时也摆出自己的功绩,在摆功劳的时候刘邦非常注意分寸,比如说进入咸阳是“不自意”,很意外,言下之意就是应该项羽先进入才是。要知道,当年义帝曾经和天下诸侯有约“先破关入咸阳者王之”,刘邦要称关中王的话完全是合理合法的。可项羽不会这么想啊,巨鹿之战项羽大败章邯,击溃秦军主力,挥师而上,攻破咸阳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可没想到被刘邦捡了个便宜。现在刘邦这么说这件尴尬事,项羽听了应该会比较舒服。   而对于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是不争的事实,刘邦没有多说,只是申明,自己对于项羽忠心耿耿,希望项羽不要听信小人谗言。 第三个原因是樊哙的批评。樊哙本是刘邦的侍卫长,在张良的建议下闯入大帐,保卫刘邦。当时,项庄舞剑,一心刺杀沛公,形势危急。樊哙劝说项羽时和刘邦大意相似,可是侧重点却并不相同。樊哙说:“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樊哙的劝说有三层意思。第一,正是因为秦王暴政,胡乱诛杀,于是天下反叛。第二,刘邦有大功,并且有义帝的约定,有法律保障,并且并没有明显的造反迹象。第三,如果项羽执意要杀刘邦,就是步秦王的后尘,必然为天下诸侯背弃。   樊哙和刘邦不同,刘邦多少和项羽有些交情,可以以情动之,樊哙虽然是屠狗出身,可是脑子非常好使,不知道是不是狗脑吃多了。樊哙是以理服人,从理性上强调刘邦的合法身份,强调诛杀刘邦的严重后果。   正是出于以上三个原因,项羽最后放弃了诛杀刘邦。 总之一句话,项羽此时出兵师出无名,即便是攻打刘邦暂时获得了优势,也必然会内外交困,更早的陷入亡的危机。   而正是因为项羽出于大义,出于对大局的考虑,放走了刘邦,天下诸侯才接受项羽的分封,承认项羽为天下共主。 一,时人普遍崇“义”,杀死刘邦将自陷不义境地,导致反秦联盟崩溃,从而影响灭秦和称霸目标的实现;二,从军事角度考虑,杀刘邦可能出现反秦军力逆转:其三,已经想好对付刘邦的办法,无需杀刘。 项羽的奋斗目标有两个,其一是为了灭秦复仇,其二是为了建功立业,实现个人抱负。抵达函谷关时,项羽遇到了刘邦守关部队的阻止,奋斗目标受到了来自楚军内部的挑战。挥师破关,驻军霸上后,项羽又接到了刘邦左司马曹无伤的密报,称刘邦欲王关中,以秦王子婴为相。刘邦要做关中王,摘取反秦战争最大的果实,已经使项羽不能忍受,还要让那个代表着秦王朝的子婴为相,项羽焉能不怒火中烧!于是,项羽下令“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要扫除灭秦、称霸道路上的障碍。 紧急时刻,刘邦转变策略,拉拢项羽的叔父项伯,并亲自来到鸿门,为派兵把守函谷关之事向项羽赔礼道歉,诚恳地表示愿意放弃称王关中的约定。此时,虽然刘邦对项羽两大目标的实现已不构成威胁,但是他的“王关中”的图谋却暴露无遗。鸿门宴上,觥筹交错之中闪现着刀光剑影,然而项羽本人始终未动杀机。那么,是什么原因让项羽放弃杀死刘邦的想法呢?虽然历史资料没有明确记载项羽的考虑,但我们依据时代风尚和项羽在灭秦道路上的行动,可以探索其在鸿门之时复杂的思想活动。 一、守“义”是时人的普遍准则,杀了刘邦,项羽将自陷不义。